最近很多身邊的朋友都在問我「興趣」是不是支持工作的重要因素?以前在補習班教書的時候,看見許多的學員都因為興趣來學設計,甚至有的想轉職或者把設計當作一種職業,更有許多的在學的學生因為不是念設計科系,希望透過職業的訓練或者考取研究所來達到「完成夢想」的目地。其實,興趣很重要,尤其在開始的時候。但是興趣是有過度期的,一但到了瓶頸的時候,興趣可能會消失或者被磨光,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投入社會相關工作初始幾年,與做了五年以上開始的「失志期」。
老實說,多半勵志文章與書籍所說的熱情與興趣是維持工作的不二法門。對,但是我必須修 正,在中間面臨瓶頸的特定時間,熱情與興趣是完全幫不上忙的,因為它們消失了;能作的只有咬緊牙關的幹下去!縱使你有千百個不願意,甚至碰到滑鼠會頭暈、看到PHOTOSHOP就想吐,但依然仍要勇往直前,並且做好你該做的每一件事情,說起來很簡單,但往往卻是許多人無法跨越的一道障礙;無法跨越這個障礙的情形,就會發生倦怠、工作績效表現不彰、甚至轉職的情形發生,通常也是人生的抉擇點。有的人選擇再進修,有的人選擇休息一段時間等等,其實這些行為都只是為了重新出發尋找原點,何謂原點?就是那個「初衷」,為什麼要這麼做。即使選擇再進修,也是要想想再進修哪一方面,這還是初衷。
其實在瓶頸的這段時間,我認為「興趣」是一個很好的利用,但是我在這裡所說的興趣,不是依工作的興趣,而你本身培養出的第二、第三興趣,工作一樣要使命必答,但第二、第三興趣可以分散你的注意力,調劑身心的狀態。因此休閒活動在這個時候就選的格外重要。人的心理狀態就如同歷史的脈絡,有高有低起起伏伏,因此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狀態,但千萬不要讓這些情緒的煙霧迷惘了主要的目標。有的時候迷網我們的,不只是情緒上的問題,可能是週遭的現象所造成的,「現象」其實跟情緒一樣,隨時都在變化,只要好好掌握住自身的情緒,現象也就自然無法發揮影響。
台灣近幾年的炒作,設計業似乎成唯一種熱門的工作,一種時尚的風潮,如果你在設計業做過,你會發現許多的無奈,你可能聽過業主說:「PHOTOSHOP我也會,只是沒你熟,所以才找你來做,便宜一點嘛!」這我們應該先檢討自己,自己是否有把設計的價值發揮出來。如果環境的問題,那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發揮影響的效果去改善這樣的風氣?學設計究竟難不難?我可以跟你保證,就跟學英文一樣。難易度因人而異,但絕對可以靠後天努力,設計跟英文都是一種「技能」,技能就是多用多磨鍊,自然能夠熟能輕巧,再上去才是天份的問題,畢竟每個人的極限不同。
為何我會把設計的能力比喻英文的學習?因為設計能力與英文能力都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技能,姑且稱之為抽象技能。每個人在詮釋一項設計品的能力,所使用的象徵上或溝通方式有所不同,就像一個概念每個人用英文詮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,這取決於他的語彙、文法、句型及單字量等,如果用中文解釋當然差異會更大,因為中文的特性畢竟大不同於英文。我為何拿英文比喻?在台灣英文是從小義務教育之中就開始,而台灣的英文能力為何還是全亞洲倒數幾名?台灣四處林立的英文補習班,而英文熱也從未熄滅,為何還是如此成績?我的英文當然也不好,而我正想探究這些問題,正巧,這情形就跟台灣的設計環境相同,台灣提倡設計、講設計與談論美學,但台灣的設計競爭力還是不如日本與歐美。為什麼?從基礎上來說,如果你是一個自認可以把英文學好的人,我相信你也可以學好設計。如果你想學好設計,我建議你也務必把英文學好。這兩項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相關聯的,學習的模式也非常近似,學習的重點還是在「每天做」,要不斷的被磨練。
我認為設計的價值在於銷售量。不然他就是一件藝術品而已,而且是被廣大複製的藝術品。英文是否有速成班?可以讓你上完三個月的衝刺班,英文因此嚇嚇叫?設計也是同樣道理。英文有所謂的考前衝刺,的確也有成效,但是他們教你的是解題與考試的技巧,與真正的英文能力並無太大關連;而設計也同如此,教你的是電腦操作與繪圖製圖的技巧,與真正的設計能力也無太大的關連。一個人每天都在學習英文、用英文,無論每天花費時間的長短,畢竟會有他的成效出現,假設這樣累積了八年,起碼會有一點成就,每天你用同樣的方法與時間去做,而你做了一年,他就是一年的成績,這很公平,而我相信曠世的語言天才畢竟是少數;設計,也是如此。這點也正好突顯出設計與藝術的不同,學英文的目的是「使用」,設計也是,除非你學了英文都不用,就像你的創作可以只做自己爽的,那姑且可以稱之為藝術。
因此,設計能力其實就是一種思考的技能;就像培養英文邏輯的思考方式。這是需要時間,也絕非一天兩天可以速成,因為熟練的技能,必須靠每天不斷的磨鍊。瞭解這些概念之後,「興趣」究竟是不是支持工作的重要因素?那這個「興趣」就必須被檢視之後才會發現答案。因為你等於在尋找自己的初衷,當初為何踏入這行,而你對這行業的瞭解又有多少?你做的是什麼樣的工作?而「設計」究竟是什麼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