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不大人口密度高,因此訊息傳遞快速,人彼此的空間小產生的摩擦也多。無論是真實生活或者網路上的虛擬世界,例如Facebook、LINE、論壇、PTT等,都是與人相處的虛擬空間。在生活中,你可能會討厭某個人,討厭他的原因有很多,在網路的世界中,你可能會對一些言語感到反感,甚至打開電視,你會對一些政客或者新聞節目厭惡,這些都是負面的情緒與能量。對於這些所厭惡的事情,我們不應該再去批判他或者反抗他,因為這都是在為你所厭惡的事情注入更多的能量,例如選舉期間,你厭惡某位參選人,這位參選員他可能真的很不好,但是他還是會當選,原因在於民眾與媒體給予他太多的注意,反而為他注入更多的能量,「批判」也是一種關注的能量,最好的辦法,便是注入「正面」的能量或者「清除」這份關注。
每個人都有影響力,重點在於如何運用這份影響力。影響力簡單分為兩種:負面與正面的影響力。假設對一件事情或者決策感到反感,我們不需要再去批判它、抗爭它,因為已經夠多的負面能量存在那裡,我們所要做的則是專心的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,並秉持正念去做對的事情,為其注入自身的正面能量,發揮個人的影響力,倘若有更多人因此受到感招注入其更多的正面的能量,如此一來,正面的力量便會慢慢地大過於負面的力量,而導向正確的道路。在網路的世界也是如此,倘若對於一個公開論壇風氣感到不彰,我們不需要再注入更多的負面能量,例如謾罵、諷刺與指責,而是以自身作為,例如發表一些正面的文章或者更專注於某些技術討論的議題,一方面借此分散注意力,以防止注入更多的負面能量,另一方面則是導向該被專注的議題上,無形之中也注入了更多的正面能量。以上所舉的觀念是有方法的,這個方法很簡單,就是儘量「不說負面的話、不做負面的行為。」如同卡內基的第一條守則「不批評、不責備、不抱怨」,有時候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正面的話、或者做正面的事,只要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件上,一樣秉持著「不說負面的話、不做負面行為」的原則上,這樣整個事件就會慢慢的被改善,倘若真的不知所措就忘掉這件事,「無反應、無行為、無思想」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,起碼不會為你的心靈帶來負擔。
在注入正面能量的過程中,遭受到挫折與失敗是正常的,當一股力量被壓制的時候,一定會產生反抗,但是我們要儘量做到不去壓制任何力量,遇到這些困難必須懂得「接受」,接受有兩種:接受與接納。第一個接受是指虛心接受,從這些負面能量或者困難中,找到問題,變成本身的「檢討」,轉化成正面的思考力量。第二個接納,則是宰相肚裡能撐船,對於一些比較負面的情緒能夠給予寬容,並且不計較、忘掉它。對於事情也要懂得不堅持、不陷入拘泥的陷阱之中,因為情境與人事會隨時改變,要懂得以「當下」為思考,許多佛家都說:「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,未來的事情還未發生,所以我們不曉得,唯一能把握的只有現在。」所以當在進行任何一個行為,例如與人交談、回覆留言、討論決策等,還是要以現實為考量,並且提醒自己現在在做什麼。
要做到「不說負面的話、不做負面的行為。」的確需要練習,起碼要去習慣,根據行為專家表示:「要養成一種習慣,起碼要親自的去執行過21遍以上。」思想也是一種習慣,就跟技術力一樣,要不斷的去嘗試與執行。剛開始沒有人可以做的很好,我也不例外,但是我以當下的提醒自己,要不斷的去嘗試與執行,將「量」累積出來,久而久之,便可以慢慢的演成一些習慣。我看過一段話:「在深山無人煙的世界裡修行,那是容易的,唯有在都市與人群中的修煉,才是真正得道。」或許這樣的行為養成,可以讓我們在混亂的情境中「眼煩而心不煩」,在許許多多的五光十色裡,找到真正的「美」,讓自身的生活更有意義,這不是挺美妙的嗎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