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

不景氣的不是環境,而是人心

 

     『不景氣的不是環境,而是人心。』這句話是我多年前在一篇報章雜誌上所讀到,由王永慶先生所說的話。每當有人抱怨景氣不好的時候,這句話總是第一印象的在我腦海裡浮現。現今在大學生22K的話題下,似乎凸顯了勞資雙方與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,也帶出了學校的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落差,但我認為儘管新聞媒體的報導,最後價值觀判斷的權力還是歸回到自我本身,自己才是所有資訊的仲裁者。 

    我住的城市有許多的製造業,我可以藉由這個地方,認識到許多不同的製造人(Manufacturer),並且與他們交談,這些人與公司在這個時機上,我發現了兩個的差異政策:縮減擴張。有的公司政策是縮減,縮減一切盡可能縮減的項目與支出。另外一個選擇則是擴張,但不是擴張一切可擴張的項目,而是有了研發設計與創造自有品牌的擴張念頭。在這些接觸中,我發現許多OEM的廠商都瞭解發展OBM的重要性,很可惜的是,他們大都不知道方法,甚至對OBM這個詞彙感到模糊與不安全感。人通常會因為「未知」感到恐懼,這也是理所當然,因此更需要「INVESTIGATION」的能力,如同我以前的文章所提,這是一種在黑暗中研究摸索的能力。主事者有了這個意識,勢必會去找一群人來組織,或者委外來進行OBM的工作,這個時候,設計師絕對是這個組織中的一環,通常R&D(Research & Development)的重責大任也會落在此身上。Research代表著研究,Development代表著發展進化,這兩項其實各自代表了兩個很重要的觀念與工作,好的「研究」(Research)工作,必須仰賴方法論(Methodology),「發展與進化」(Development)則是貫徹實踐(Practice)的力量。換句話說,設計師必須能夠掌握方法與實踐這兩項工具,類似理論與技術的關係,相輔相成,但不是只有理論與技術而已。 

    害怕是理所當然,但害怕只是一時的情緒,沒有嘗試,永遠都不可能跨越那道矮牆。回到上述所言,許多的業主想做但都會感到害怕,因為「不知道」而害怕,甚至因此而「蠻幹」也不在少數。蠻幹當然容易受傷。倘若面臨這個時刻,設計師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首先,設計師該由心態上先開始調整,拋開自己只是領人薪水的一個職員身份,而是把自己想像成主事者甚至是老闆,瞭解這份工作是有多麼的重要,如果做不好,可能會害了許多人因為被裁員而失業,會被裁員的人,通常是在公司比較多數且基層的工作人員,倘若這些人失去工作可能會造成許多失業家庭,而導致家庭的不幸福或社會問題等,這個時候就可以瞭解到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重要性,起碼我希望,身邊的每一個人都過的幸福。先強壯健全自己的心靈,而後幫助人們建立起幸福的心靈 

    其次,培養INVESTIGATION的能力,也就是培養在黑暗中研究摸索的能力。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成功的定律,每一位成功者都是靠著自我的摸索而成就。愛因斯坦曾說:「每當我遭遇到困難的時候,就是我離成功不遠的時候。」在摸索的道路上遭遇困難與失敗是非常理所當然,這也是為什麼做R&D工作,必須先強壯健全自我心靈的原因。好的「研究」(Research)工作,必須仰賴方法論(Methodology),方法對於設計工作的重要性為何?我建議,不僅是公司政策上的方法定論,設計師對於自我的創作行為,也應該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方法。善用方法論砥礪你的熱情,別讓你的熱情因此被磨滅。(Use your methodology to discipline your passion, not to deaden it.)這是出自於我在英國研究所攻讀的一本書中內容:Visualizing Research: A guide to the research process in art and design這句話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,好的方法論並不能保證讓你的每一個設計品都有200%甚至更高的銷售量,但可以幫助你在缺乏靈感、面臨低潮期的時候,起碼還有「安全的設計」(Safety Design)的保障。在建構一個好的方法底下,蠻幹似乎就不太會出現,風險也因此會被評估進去,發展自有品牌或者R&D本來就是一種「投資」,或許設計師該學習財務分析師(Financial Analyst)的精神,將投資風險精細考量。當然,不是去做一個真正的財務分析師,而是抱持著那種步步為營的心態,去經營你的設計,使其可以被利用與創造價值。關於方法的建構可以參閱之前的文章《何為創意商品?》一文及底下的備註二。其中底下的備註二,我再延伸補充說明:

 1.          Plan 計畫

2.          Do able check 確認可行性(紙上談兵)

3.          Action 行動(模擬測試)

4.          Double check 再次確認(修正)

5.          Confirmation action 再次行動(修正確認)

6.          Recording 記錄(總記錄整理)

7.          Analysis 分析(分析各項數據)

8.          Conclusion 結論

     不同的方法會因為不同的計畫與目的,而產生不同的方法流程,以上所言是基礎方法的觀念,依據基礎的方法再去延伸與細分,套用在各類別中。建立方法的目的在於使研究流暢,研究的目的在於找出真相,因此「實用」的方法很重要。如同追求創新,是在追求「有用」的創新。

     第三、對於變化,我們需要的不僅是「觀察」,最重要的是「接觸」。有了健全強壯的心靈與優質的方法後,再來就是實踐。這裡的實踐不僅是工作行為上的實踐,他有時候是一種生活習慣上的改變、一種行為模式上的改變,或者一種思考邏輯上的改變。甚至,在某些時刻上創新=革新=革命,這裡的革命是指「絕對的創新」,意思是說在流程上、發展上,甚至是公司的文化上都沒出現過的一種行為改變,我不讚成在創新的過程中有太多的「衝突」,這裡的「衝突」指的是那種「粗暴的衝突」,因為革命兩個字,總是與流血、粗暴扯上關係,但我要描述的只是一種從來沒有的東西。我相信,溝通是設計師很重要的一個能力,我更相信「人合」的重要性,沒有一個真正的好創意是發生在分裂、情緒化與負面的因子底下,因為創意是人想出來,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含意就在裡面,倘若某一位天才想出了一個很大很好的創意,那也是因為他的環境與經歷所影響,這些也都跟著「人」息息相關,因此這也是必須時時抱著「感恩的心」的原因。在「接觸」的過程中,其實都與「人」有關,有的是人際關係、有的是與人溝通的技巧,或者是依循「人、社會與自然」的關係,去尋求你所要的答案。經常看到一些戲劇或者日本的卡通漫畫,主角們總是會為了一個比賽或者一個事件傷腦筋,到最後總是能從經歷中去發掘所需要的答案。實踐就是親身的去接觸,在接觸的過程中就跟發展創新的過程一樣,總是會遭受到許多的問題,解決這些問題也有方法:一、保持頭腦的靈活度,山不轉路轉。二、察覺人所不能查察,細心的體驗。例如,我們不再只是用眼睛去觀察,而用耳去細細聆聽、用嗅覺去刺激腦神經、用嘴巴嚐一嚐這空間的氛圍,用身體的毛細孔去接觸風的流動等。接觸不僅只是工作(Business)上的接觸,例如我認識一位設計師,他身負R&D的重任,公司的產品是Mail Box,我相信他已經絞盡腦汁的做好「設計」這份工作,席間有人提出了一個想法,我認為很好,可以嘗試看看,因此我告訴他,「若想創新,重要的不是去改變設計的形式,而是去改變人們生活的型態」。我不認為自己會做的比他好,也不覺得我有什麼可以教他的,只是基於朋友的立場,互相交換意見,而我也很高興認識他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