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

如何培養創造力


        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八股的標題,如果你在博客來打上這些字,你可以找到300多本關於如何培養創造力的中文書,英文就更不用說了。但是這次我想談的是我目前為止的心得,將來或許還會有其他的想法,也不一定。 

        談培養創造力之前,我有兩個有趣的論點想跟大家分享。首先,我想先從台灣的教育方式開始說起,許多人會說台灣的教育是填鴨式、威權式的教育,這或許是個批評,但有可能是個創造力的開始,有別於西方教育的其他發展模式。我一直認為,教育方式影響社會文化,而社會文化影響著我們使用創造力的方法。其次,許多人認為學生比較有創造力,但是我認為社會人士其實比學生更有創造力。以上兩點,簡單的說: 
一、我們要使用符合我們社會文化環境的創意思考。 
二、人愈老愈有創造力。

        再來我稍微解釋一下這兩點,第一點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創意思考的方法,大致上都源自於西方社會所發展出來,包括前陣子IDEO與史丹佛大學共同設計的Design Thinking的課程。這些課程很優秀,我也曾在服務過的企業裡與IDEO的人員共同RUN過這個方法。我認為,其實這個方法可以更好,只要稍微變換成適合台灣人用的工具,符合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邏輯與社會價值,在使用這個方法的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我稱之為的「引領人」,換句話說,在使用創意思考的過程中,跟我們以前所受的教育方式一樣,必須要有老師帶,因為台灣人習慣被動式的教育,而且還受威權控制害怕犯錯,引領人不僅要引導到正確的方向,還必須使被引導的人能夠放開,但不能失控。何謂正確的方向?原則只有一點:符合正向價值。假設大家愈來愈有默契,能夠掌握正向價值的方法,再來引領人就可以不用固定一位,而改用分享的方式進行,讓大家都可以成為引領人,引領出不同的創意。 

        第二點,為何人愈老愈有創造力?我在大學與資策會裡任教經驗告訴我,學生的創意跟社會人士的創意有所不同,不同在於學生的創意較為單純,但社會人士的現實性比較高,有利有弊。有時候單純就是一種力量,但如果把台灣目前的社會環境放進來,往往社會人士的創意會比較容易實現而得到成績。最重要的原因在於「目的性」。可能你在一班大四準備畢業的班級裡問,他們以後想要幹嘛?可能許多人還想不到,但是社會人士因為經過社會的磨練,往往對於自己的人生規劃比較明確,這時候的目的性就會比較強烈,這中間當然還有一些細節運作,就不再贅述。 

        此外,我發現在國外從事創意相關工作的人,年齡層比台灣高許多,台灣的業界似乎都有一條潛規則,過了幾歲必須要擔任管理職,否則就會被視為無用論,這顯示台灣人民對於創造力還在懵懵懂懂的階段。這中間讓我認識到,台灣的創造力工作必須要走不一樣的路,絕對不是代工或幫人做相關設計工作,而是要擁有我們父執輩那一代的創業精神,但走向聚落型態的運作模式。因為時代不同、工具不同,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別。我認為這中間困難的不是擁有創業的精神,而是聚落型態的運作模式,因為這必須從獨大、壟斷中轉換成共有及共好的觀念,這需要人文的精神與信任。或許在個世紀,我們可以達到。 

        稍微說過我的想法之後,我想談一些比較具體的方法,這又不禁說到我以前的一個故事。很久以前,有人問我說,你怎麼能確定你設計的東西就一定會賣的好或者可以賣?那時候什麼都不懂的我,只是憑藉著直覺告訴他:「我就是確定。」直到現在,我才慢慢想通為何當時的直覺會這樣告訴我。後來我的英國老師告訴過我一段話:「好的設計方法不能確保你每次都有令人驚艷的作品出現,但起碼可以讓你有安全的設計(Save Design)。」這也影響了我後來幫MOT TIMES寫設計專欄時候的中心思想,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原本就是一種連結的活動,跟大腦的運作儲存模式一樣,洪蘭教授在書上曾說,大腦裡有許多的人神經元,每個神經元都是儲存的個體,個體與個體相互連結,甚是形成了一個一個神經元群組。我把它想像成,就像每個星球都是個體,星球間有彼此的關聯,後來形成的太陽系、星雲系等,跟宇宙的運作模式其實也相同。所以說,要富有創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的擴張連結,盡可能的與各種事物發生關連,同樣的在創意思考的過程中也是如此。人的大腦很奇特,可以無限的擴張,但是礙於體驗有限,所以也就限制了思想,換言之,發生關連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,就是體驗(Experience)。體驗的方式有很多,不一定每件事都要親身嘗試,假設要發展溺水的主題,這種危及生命的事情當然要避免,但是你可以透過影片、聲音或其他有親身體驗的人親口描述,從他的表情、聲音、用字及情緒的感染中去體驗即可,這也是大腦的另一個奇特之處。 

        另外一種擴展連結的方式是「仔細的過日子」。仔細就是注意、細心。連結的對象不僅是人與事,還有物。很多人或許難以想像,但仔細回想,我們現在用的桌子、椅子或電腦是什麼做的?英文裡Made of跟Made from兩個用詞很有趣,Made of指的是經過物理變化還可以認出本質的製造,而Made from是或許經過化學變化本質上已經改變而無法認出原本模樣的製造。套用這個觀念,不管我的電腦主機殼或是木頭家具,實際上都還是來是於地球上的物質,塑膠的電腦主機殼的原料是石油,石油可能是恐龍或植物的轉化物,他們或許曾經都有過生命,這個觀念跟日本信奉的神道教相似,因此對任何事物都要心存感激。仔細的過日子,就是了解周遭與你發生關係的人、事、物,人與事也許會有些許的複雜度,但「物」絕對的是最單純的,但也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。如同了解今天你燒了這張紙,這就代表它消失了嗎?不,它幻化成了煙、煙成了水氣、水氣變成了天上的雲、雲變成雨、雨灌溉了幼苗、幼苗吸收變成能量長成了大樹。這些週期可能都存在著比你我還要長的時間在這個地球上,或許仔細的尋找,可以在他們身上找到智慧,這就是連結。 

        最後,我想講講實用主義,在業界都講究實用主義,簡單的說就是用最快的方法賺最多的錢。公司賺錢靠的人,人可以是一個部門或個人,人有素質上的差異,但素質的定義方式會隨著公司文化有所不同。尊重個人的公司會是一間賺錢的公司,這個觀念與過去工廠的觀念不同。過去的賺錢的公司講究「管理」,那是在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的事,到了20世紀說的是「企業文化」,21世紀以後說的是「心靈成長」。「管理」是用手段達成目的。「企業文化」是營造氛圍共同努力。「心靈成長」是尊重個人,回歸本質。所以企業是由人所組成,未來的企業也會有所改變,大者必衰,將來的企業不是求無止盡的發展與擴張,而是「足夠型企業」體制,足者夠矣。因此,在這個世代的創造力培養目標,也不是追求無止盡創意,而是一個可以結合足夠型企業需求的創意,一個可以滿足現況、不求貪婪的目標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