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

企業裡的創意:設計の思考力,企業創新!(第一部)

        近幾年「設計」這個名詞逐漸轉變為動詞,主要原因設計不再是人們所認為只與「美學」有關,而是變成了一種思考的方式與邏輯,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,二十世紀的工業發展達到顛峰,呈現出飽和與過剩的需求,在那樣的時代裡,產品需要「包裝」,因此設計成為一種手段與工具。二十一世紀的現在,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再是對立的關係,而是成為同在一條船上的夥伴,是一種基於「同理心」為出發的生產與消費的互相行為。

        這裡所談的設計思考力,不是一種無限上綱的想法,是提供社會與企業另一種思維的模式。在台灣,無論大、中、小型企業都了解到創新的趨勢,在許多的製造業中,不少企業主想藉由創新的力量獲得新的利益,往往卻陷入「創新」一詞的陷阱之中,至此感到失望與灰心。創新不一定與設計有直接關連,是與設計的思維方式有關。在我國的設計教育中,是一種基於「美術」發展的課程,是奠定在一種藝術創作的架構之上,甚至部分是由電機資訊發展而來教育我們下一代設計人才,但是只憑美學的教育已經無法追趕上現代複雜的環境與商業模式,設計不再只是關心風格與美觀,更應該利用演化的觀念、引領的方式去達到目標,換句話說,設計開始逆流而上。

        英國設計委員會DESIGN COUNCIL(前身為英國工業設計協會)是英國很重要的一個設計機構,他們經常不定期的在網頁上探討許多議題,例如如何運用設計降低城市犯罪率?如何運用設計防止家暴事件產生?為病患設計尊嚴(Design for Patient Dignity)等等,領域涵蓋非常廣闊,假設我們只從特定的設計領域,或傳統風格美學的角度去思考,可能會超出可理解範圍,但是如果將設計轉換為一種思考的能力或者邏輯方式,就可以摸索出一點思緒。

        設計思考力有他必然的邏輯性,從前設計師的任務是將商品設計好,然後讓消費者挑選買單,無論是增加商品的美觀或者設計一場生動的行銷活動,總而言之,就是要想盡辦法得到消費者的注意,隨著媒體與資訊的大爆炸,類似這樣的行為愈來愈不容易操作,而且愈做愈辛苦,甚至過多的選擇反而阻礙了消費的進行。這種傳統行銷、設計的方法也是工業時代的思維,設計的思考力是將人擺在第一位,利用同理心,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,發掘消費者真正的需求,並善用洞見,從他人的生活模式中學習,並觀察人們忽略的一面。說到「洞見」,我很喜歡這兩個字,這兩個字似乎很常出現在佛家的字典裡:「隨處洞見心性。」這或許有些文言,但品味起來意義深遠。有次,我邊走邊思考「洞見」這兩字,突然我想起以前學攝影的時候,用我們的眼睛與透過攝影機的鏡頭,觀看這個世界,總會發現以前不注意的地方及驚奇,我當下將我的拳頭捲軀,只留下一圈細微的縫隙,從拳頭洞裡向外望,果然這世界馬上就有所變化,可能是聚焦的關係,所觀看的事物總會呈現出另外一面。

        設計的思考方式還有一項重要的「流程化」能力。流程化不一定只能運用在組織或者特定事物,同樣的也適用在個人的生活與工作之中。流程化的目的是為了提昇效率,大到公司組織,小至每天規劃上班的路線與行為模式,例如你是先吃早餐才出門上班?還是出門上班才吃早餐?這中間的路線該怎麼規劃,時間點掌握與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為何?都是流程化的訂定能力。零成一旦確立後,不是僵化而是有一個參考的準則,依據準則做事起碼不會有大問題,將來條件有所更動,也可以依循這個準則再作調整。但是在流程化的過程往往需要很多的嘗試,嘗試有所成功、有所失敗,成功會被記錄下來成為準則,失敗是正常的,但是也要被記錄下成為下一步的依序。這就是在演化的過程,就好像你在跟對手對羿,遇到不同的對手及狀況,下著到最後這盤棋的棋路就會在你腦海裡顯現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