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英國的碩士課程剩下四個月就可以圓滿完成了,身邊的同學都漸漸開始有了計畫,每個人或許都在躍躍欲試的想找一份好工作一展身手,說我會不會為未來感到擔憂?我會擔憂,但不是很多,雖然我目前還不知道要做什麼也不知該何去何從,心中只有一點小計畫,也沒有太大的雄心壯志,我想的只有「追尋真相」,一種人生的真相。
這陣子大學部的學妹要去義大利的設計工作室實習,問了我一些問題,我給他只有一個建議:以平常心對待。因為我認為許多的擔憂都是多餘的,這是初入設計圈的人都會發生的人之常情,他們需要的是「鼓勵」而已。出國唸書最常被台灣的朋友問起,要不要在國外工作,有個國外的工作經驗是不是比較好?想一想就像當初身邊許多人包括我自己,來到英國的時候都想在國外工作,有個國外工作經驗再鍍「兩層金」更好,現在則是會想,真的有需要嗎?為什麼非得要這樣做?到頭來,這些問題還是要問自己,究竟要的什麼?在英國給我一個很深的感受,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在於擁有多少外匯、軍力、政治、外交、科技等,而是在於「人民的素質」,我認為「品德」才是人民素質最重要的關鍵,只有人民個人的品德水準,才是國家利於長久不衰的關鍵,而這種東西,只能要求自己,無法要求別人,並且絕大部分都必須靠自我學習與鍛鍊。我們常說做設計要有「SENSE」,而SENSE是什麼?我想是「內在的修煉」吧。
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及專業知識,每個人出生不帶任何的知識與技能,既使是天份那也僅占人生的極小部份。有時候會聽見有人抱怨入錯行、選錯科系,因為這樣發展不好、錢賺的少,這就像李連杰《霍元甲》一片所說,「天底下沒有所謂最強的武術,最強的武術都只是在於個人如何修煉,並使它成為最強的武術。」除此之外,人生的目的有時候也會被混淆,什麼才是根本需要去把握?這樣聽來,或許有人認為我要說的大概與「安貧樂道」有關的話題吧?其實不是。村上隆(日本藝術家,也是LV的專屬藝術家,櫻桃包的設計者)曾說過:「現今的藝術家(設計師),也許都太過於自我而創作了。」又說:「我非常能理解宮崎駿(日本卡通大師)先生所說的,創作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小孩。為小孩而創作這件事情追究到極致,自然會看到必要的設定。」達賴喇嘛曾經也說過,如果這世界上的人都成了和尚,而沒有生產,他也會告訴大家:「比丘們呀,放下身邊的一切去工作吧!」這些觀念,就是我想表達的「根本」。
「觀念上的蓋子」真的很可怕,如同上位者想盡一切辦法與手段來統治人民,好讓人民不知道真相而得以操控。如果有人想藉由媒體操控人民,人民依循著媒體的操控而生活在無知之中,那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。另一種觀念上的蓋子則是對於不熟悉的事情或領域就感到裹足不前,不敢嘗試,或許是害怕失敗,也可能是安於現狀。人有時候會害怕失去,反而失去的更多,心靈的力量才是真正需要鍛鍊與下苦工的地方,因為心靈活動是根本。例如大家在求學階段,每個人都有學習某方面的專業知識,我們通稱為「讀書」,但讀書只是一種手段,在求取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遭遇許多心靈上的磨鍊,好比忍受孤獨與收斂玩心,好好的K書。又好比有考試的競爭,有名次上的爭奪,爭奪的過程有輸贏,而「輸」就是一種挫折的磨鍊。學設計的人經常在講「溝通」兩個字,我認為,「溝通」絕大部分是在跟自己溝通,不是跟別人溝通。例如因為一張海報設計在跟業主爭論不休,認為業主沒有格調不懂得自己的設計,但如果以「圓滿」為目的的前提之下,我相信氣氛將會緩和許多,就看你在爭論的當下究竟是以什麼為目標,要怎樣的地步才肯妥協?這些,就是在跟自己溝通。看起來好像在跟業主爭論,但實際上只是在跟自己爭論罷了。
當初人家都會問我為什麼要出國留學?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,從我還在當兵的時候就開始在思考這個問題,整整想了兩年我到底要不要出國唸書,要念什麼?後來在我準備出國的前一段日子,我終於想通了,我要出國「體驗生活」。而留學就是一種體驗生活的方式,因此我的重心是放在「學習生活」這件事上,而念書就是接受另一種不同「教育方式」的生活體驗。我不追求名校(雖然我有申請上名校)但是名校很貴,如果我念了名校那我就不能有足夠的旅遊基金,我只能被困在像倫敦那樣的大城市裡,現在回想起來,我的決定是對的。在國外工作,那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,清楚的認識自己才是根本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