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

企業裡的創意:設計の思考力,企業創新!(第二部)

        創新是一種氛圍、一種企業文化,若要創新的產品,先有相信創新的意念。當設計團隊想要推行創新文化的時候,總會遇到來自內部的阻礙,因為人們總害怕改變,更害怕無形的改變,但不能因為阻礙而放棄,更不能因此失去信念,尤其是領導統御階級,身為將領對對於信念都不能堅守,又何嘗指揮作戰?

        在台灣的企業文化中,不太盛行由下對上的建議,更鮮少由屬下提出好的生意希望老闆出資,或成立另外一家公司,比較常見的情形,是因為公司供應鏈的需求,或某種操作而成立子公司,這是以製造商的思維作為思考模型。另外是有任何延伸性或橫向性的生意點子,通常也是員工離職,另行創業,這是天性,凡是「自己的」總認為比較保險。實際上,台灣的社會結構比較缺少共有、共生、共好的觀念,但這也是我們文化的所在,沒有對錯及好壞,只是,這樣的觀念影響了對於企業發展的邏輯,有可能會造成一種阻礙。近幾年台灣企業的轉型,由代工轉換品牌、服務,以前只講究硬體設備,給你最好的規格、最高的品質,可是卻沒考慮到「軟性生產問題」,介面是否親人直覺?客服的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?維修流程與物流配送等,這一連串的體驗,都考驗著品牌的印象分數。

        有時候我們把創新這兩個字看的太嚴重,好像是一種大變動、大翻盤的感覺,所謂的創新,也是由一點一滴的聚沙成塔而成。了解這一點,創新就是一種演化的過程,演化不是憑空出現,也是依循發展與累積。創新的作法比較像是從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事情每天做一點、做一點慢慢而來,一種毅力的表現。許多人不相信個人的力量可以為組織帶來什麼樣的改變,更何況是創新的變革。「體驗」是重要的方法之一,在推動任何目標的時候,必須得到眾人的認同,願景(Vision)是一個方向,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,要把有關聯的人綁在一起確保執行的貫徹度與準確度。在傳統的作法,像是發佈一道政令,為實施這個政令,開始進行宣導與賞罰,但是這樣的作法不適合創新文化的推動,為了讓大家對創新的了解,要讓大家體驗,不只讓大腦印象深刻,還要讓身體的四肢及五感都能感受。「體驗模式」看起來像是種新興與高深的學問,但實際上一直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之中,就好比我告訴你這家牛肉麵有多好吃,我不斷的宣傳廣告,甚至分析牛肉的部位與口感,還不如親自品嚐,如果好吃,你也認同我,我們在推銷這碗牛肉麵上,就有一致的感受與較多有效的溝通。

        個人在於創新文化或事物的推廣上,建議採取「體驗分享」。首先明確目標,然後訂定可以參與的體驗模式,過程中可能需要不斷的反覆進行,藉由體驗做為傳達,然後形成號招的力量。個人創新能力的磨練則是採用「聚沙成塔」,每天做一點具有創新的行為,例如把工作上的問題做一點變化,把生活中不變的事物做一些巧思,甚至大膽的去執行一些你想做的計畫,這些都將累積成日後的創新能量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