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

設計是一門雜學



        「技術與觀念是否能同時教導?」在觀念上分為兩種:一種是「邏輯的思考力」、另一種則是「生活的反省力」。邏輯的思考力是一種科學的思考。設計終究屬於商業行為中的一環,經營分析和科學是同一種邏輯思考,換言之,設計也可以是一種科學思考,而這些思考有一個特性:必須累積事實才能導出結論,而事實不是光憑「現象」就做判斷。相信許多前輩在業界許久,一定有遇過ISO認證的設計公司,設計的流程甚至是有S.O.P(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)標準作業程序。在英國設計研究所,學的正是將設計建立起Know-How與S.O.P,用的理論稱之為方法論(Methodology)。「Use your methodology to discipline your passion, not to deaden it.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:善用方法論可以幫助你渡過設計的低潮期。在設計的職業生涯中,不太可能一直保持著顛峰與源源不絕的靈感,善用設計方法,雖然無法保證創造出頂尖的作品,但起碼可以確保設計的品質,在安全的範圍內。倘若,我們將設計視為一種科學的方法論,在操作的流程上去教導觀念,是否就簡易許多。

        台灣的設計環境要提昇,「產、官、學」三個面相是相輔相成,「官」是關於政策,先不論及,我想訴說的是「產」與「學」的合作。近幾年大專院校紛紛建立創意中心或者育成中心,目的在於與業界有更多的互動,對社會有所幫助,讓理論不再只是象牙塔裡的產物,而是真正落實在產業的應用。台灣在電子產業這方面就做的相當優秀,許多大學的實驗室仍是業界最大的支持力。設計也可以如此嗎?這是我不斷在思考的問題。在英國,設計研究所的學位分為兩種:MA / MSc。MA (Master of Art) 是文學碩士、MSc (Master of Science) 是理學碩士。為何有此區分?英國的文化產業相當的成熟,在許多的政策與應用上都做的很好,重點在於英國一直認為大學部以上層級的研究單位,設計就是一種社會科學。事實也是如此,設計的方法與現象最後都與社會科學有關,探討群體的關係。另一方面,又與市場與行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更顯示出設計是一門雜學的理論。

        「邏輯的思考力」是我們一般人都擁有的,只是大家拿來應用的面向不一樣。例如安排一天的時程,哪些事情應該先做,哪些事情可以稍晚再做,這就是簡單的邏輯思考力。今天執行一個設計案及是如此,如同老師有教案一樣,都是在建立起自己的S.O.P,讓課程更簡易與流暢,這就是「Sense」,回想一下自己在執行設計案的時候,是不是有些固定的模式與習慣呢!只是大家平常沒有去注意或好好審視這些習慣,並且做檢討?每個設計師的方法與流程不盡相同,倘若自己很清楚將方法與流程做一個整理,這些就是教導給初學者最好的「觀念」,所謂的整理包括發展過程,在整理的同時一定也會發現很多問題點與動機來源,這些通常也就是初學者的疑惑點。

        此外,什麼是「生活的反省力」?這方面可以講的很感性,也可以很理性。在這個觀念上也是有方法的,靈感從何而來?從生活之中而來。如何從生活之中而來?由記錄生活開始做起。簡單的說,就是體驗生活並且做忠實的紀錄,這些都是往後靈感與頓悟的來源。什麼是頓悟?已故的資深廣告人孫大偉先生(也是我尊崇的老前輩)說過:「在某一個時間與空間的點,將過去所思考的問題與經驗,剎那間連結起來,就叫做頓悟。」但是沒有過去的思考與經歷,這個頓悟就不會成立。換言之,愈多的思考與體驗,將會在未來造成更多的頓悟,這是「量」的問題。而「質」的問題在於思考的深度,造成頓悟的深刻性,質的問題也可以靠時間去累積,一次比一次想的更多更深,套一句目前最熱門的電影《一代宗師》裡的話:「功夫就是時間。」。

        因此,在生活上的反省力,只要學會如何做生活記錄開始,便可以有不錯的體驗回饋,以下提供幾個簡單的方法:
(一)觀察記錄法。
大意解說:經由同一動作中,發現不同之處並且記錄下來。
參考方法:1. 擺盪式光跡記錄;2. 定位定時街頭記錄;3. 定物記錄。
(二)量化描述法。
大意解說:經由單一物件開始量化的敘述。
參考方法:1. 名畫解說;2. 隨機物件挑選。
(三)量化對比描述法。
大意解說:自我創作相同物件,並描述有和不同。
目的都在於藉由觀察去記錄生活,這是屬於一種心智上的磨練,也能有效的改善生活的態度,進而對設計工作有所影響。

        再來是「品味」能不能培養?當然可以。做這些記錄,培養品味都是需要時間,影響時間的因素有兩項:一、好的培養方法。二、個人的領悟力。個人的領悟力取決於天分,不可諱言,有的人天生反應比較聰敏,但可以因材施教,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用同一種觀念,因此要給予人們不同的方法抉擇,可以使其儘快進入狀況,雖然無法速成,但是絕對會造就成效,換一個方面想,許多老師在今日埋下一顆種子在學生的心裡,他日便會悄悄的成長與茁壯,這就是授者的責任,如同一位師長告訴我:「做老師的只能要求自己,不能要求學生。」今日,我才慢慢體會他所言何意,就是「盡己所能」。

        來到國外的這段時間,遇到了許多不同的人事物,不同國家民族的做事方法,但終究還是會回歸到基礎的人性。例如是不是本科生不是重點,重點是有沒有發揮出該有的水準或者散發出不同的價值。讀本科多少年不是重點,對於設計這項科目有沒有通透的了解、掌握住核心知識很重要,本科生的優勢在於他的用功程度,而不是比較的本科與非本科的身分。技術與觀念同樣重要,如同理論與實務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