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

莎士比亞的故居,在與不在?



        "To be, or not to be: that is the question." (Hamlet 3/1) 出自於威廉‧莎士比亞(William Shakespeare)的《哈姆雷特》名劇之中,這是一種關於生死存亡的省思。在多年之後,莎士比亞已經不在,他的作品及他的建築仍然存在,這是莎士比亞出生的地方,他的老家。建築或許可以比人活著久些,但也不是不滅,終究也會化成砂土的一天,莎士比亞透過他的作品來表達他的內心,他用歌劇與人對話,同樣的建築也是一種溝通媒介,但不是只有建築師的傳達,也同樣是眾人的傳達,這其中包含業主的意識、施工團隊以至於一個小水泥作學徒的付出,甚至是與環境的關聯,最簡單的例子是地層決定建築的樣式,這一切是互依互存才有辦法顯現出一座建築的存在。 莎士比亞可能沒想到,他的老家現在成為了買票入園的觀光地,成為當地City Council的財政來源之一。莎士比亞究竟還存不存在?他的肉體已經不存在了,他的作品還留著,甚至他的部份手稿還存在,假設同樣偉大的作品換了一個作者,他可能不叫莎士比亞,那莎士比亞這個名、這個人是否還同樣受重視?偉大的究竟是人還是作品?在希臘神話中,繆斯(Muse)是藝術的代表,藝術家膜拜謬斯以祈求靈感,假設謬斯之神將偉大的作品靈感賦予別人,莎士比亞將不存在,可能換成了另一個人。許多人認為,藝術與靈感是如此的不可捉摸,但實際上,謬斯(Muse)在希臘人掌握文字之前,是「學習」的代表和神,因此藝術與靈感是可以靠學習而來的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