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硬塞專家開評】從 Adobe 200 億美元併購 Figma 思考軟體整合
轉載自:https://www.inside.com.tw/article/28977-adobe-figma-deal-reflect-application-integration
從 Adobe 併購 Figma 看到兩件事值得討論:一、軟體的整合策略。二、開源的必要與發展。
9/15 Adobe 宣布以 200 億美元現金加股票買下設計協作平台 Figma,消息傳出後在社群上哀鴻遍野,設計師以專業切入探討軟體整合發展。
這幾天軟體界的大新聞莫過於 Adobe 花下 200 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併購了 Figma,在設計 UI (User Interface)的朋友對於 Figma 一定不陌生,雖然它不像 SketchAPP 發展得那麼早,但是 Figma 近年連續被評比為使用者體驗最好的軟體,對於 UX/UI 的設計軟體當之無愧。Figma 的優點很多,例如:
- 支援多人協同設計。
- 具有廣大的外掛與素材庫。
- 操作簡單、易學易懂。
- 還有一項很重要功能就是強大的對齊與編排系統。
不僅如此,Figma 雖然有安裝版,但主要還是以線上為主,而安裝與執行 Adobe XD 的過程則需要消耗更多的電腦效能與硬體空間。最後大眾所擔心的事,Figma 物美價廉的特性是否被取消?
目前最多人選擇的項目「Figma Professional」為一個月 12 元美金,折合台幣約 360 元,Adobe 多數人則使用「Creative Cloud 完整應用程式」,一個月約 1,680 元,Adobe 假設未來納入 Figma 不調漲,而多數 Figma 的專業用戶通常也使用 Adobe,這點看來對消費者是有利的。
回顧 Macromedia 的遭遇
在很久以前,有一家公司叫 Macromedia,公司成立於 1992 年,沒幾年的時間如日中天,當年三大向量軟體之一,分別為:Adobe Illustrator、CorelDraw 與 Macromedia Freehand。旗下 Dreamweaver 是市面上唯一能與微軟 FrontPage 抗衡的網頁製作軟體,Fireworks 當時也正挑戰 Photoshop 的地位。當時學生在畢業時都會有畢業光碟,成為印刷廠的另一項主要業務,採用的就是Director所製作,更有名的 Flash 帶動了整個動態網頁、網路動畫及網路電影等風潮。甚至許多行業人認為,Adobe 可能因此消失,無奈在 2005 年 Macromedia 被 Adobe 以 34 億美元併購,因此被消失的是 Macromedia。
從 Macromedia 的遭遇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?如果要討論 Figma 的情況必須先了解這些軟體創業的生態,尤其在矽谷,許多的創業者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被大企業收購,對個人而言,這是最輕鬆的退場方式,不用辛苦的經營企業,又有滿手的鈔票,繼續擔任該事業群的主事者,完全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完美狀態,套一句網友的話:「這不香嗎?」
在西方的市場,併購一直以來是經營的手段,單純從個人利益的市場面看來,這樣的結局也是意料之中。當工具被強大的集團所掌握,使用者都只能是被動的弱勢者,因此才慢慢地有開源運動,知名的 3D Blender 就是最成功的案例。
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兩件事值得討論:一、軟體的整合策略。二、開源的必要與發展。
軟體整合的走向
一個軟體是否功能愈多愈好?我們來檢視知名的 Photoshop 為例,Photoshop 是一個影像處理軟體,但是它卻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功能,例如時間軸具備製作動畫的功能(圖一)、3D/球面全景可以製作 VR、濾鏡 Neural Filter 具備許多 AI 功能,包括現在最熱門AI Text to Image (圖二),只是尚未開放。圖一
圖二
任何的企業發展如果過甚而失去平衡,造成壟斷而違反競爭法(俗稱反托拉斯法)。畢竟經濟(利益)、法律與政治是有密切關係的,就算採取法律與抗爭行動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個人成本與社會成本。
核稿編輯:李柏鋒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