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

【硬塞專家開評】寫在 Midjourney AI 創作獲獎後:人類集體創作進化 AI 藝術帶來的影響

 

【硬塞專家開評】寫在 Midjourney AI 創作獲獎後:人類集體創作進化 AI 藝術帶來的影響

轉載自:https://www.inside.com.tw/article/28849-ai-generative-art-opinion-after-midjourney-ai-generated-artwork-won-first-place


AI 是夥伴(Partner)不是工具,AI 跟以往的電腦輔助設計不同,它會與你互動並透過視覺合成的方式,協助你擴展視覺經驗進而帶動創意思考。

先前 Midjourney AI 創作獲科羅拉多州博覽會首獎引發論戰,在國內外社群也掀起熱烈討論,對於人類協同機器人創作藝術,兩者之間的角色定位究竟如何看待?Victor 從個人在人因與互動設計專業背景提供觀點。

2022 年 6 月知名 AI 創作引擎 Midjourney 為英國《經濟學人》雜誌創作該期封面。同時期,也正悄悄地執行封閉性測試,爾後 7 月開放,直至 8 月全球會員人數已超越百萬。

這是本世紀以來在最短的時間內,利用 AI 技術達到最多人數的集體創作行為。在 2022 年8 月 26 日一名 Jason Allen 的網友在 Discord 的 Midjourney in-the-world 的頻道上首度公開,自己在科羅拉多州博覽會上得到數位藝術組第一名,並表明自己正是用 Midjourney 創作的作品。

在操作 AI 生成藝術(Generative Art)的過程中,只要會打字就會出現圖形,但是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一幅則是不一定。剛開始接觸 AI 生成藝術的人們,總是會創造出類似的風格,當他們忘了指定畫家、流派或色彩的時候,就會回到系統的預設值。

不同的 AI 引擎也會有不同的風格產生,例如 Midjourney 是目前公認最具藝術性的系統,而 DALL-E 與 Stable Diffusion 則是偏向具體與寫實,這一切也不是絕對,還是端看操作者下提示詞(Prompt)的技巧而定。以上介紹三項就是目前使用人數較多的 AI 藝術生成系統。

分享一些提示詞技巧給各位,雖然台灣人的母語不是英語,但基本國中文法及高中詞彙量便已足夠,重要的還是有賴於「電腦的理解」與「知識建構」,舉例來說:打上 ” This is a book.” 則會隨機出現圖一,因為電腦只知道是一本書,就像我們在 Google 圖片搜尋只打上 ”book”,就會出現數以萬計的書,讓人難以抉擇。


除此之外,針對風格、技法甚至是畫家都需要有一定的認識,就像許多人喜歡打上 ”Ghibli Studio” 或者 ”Miyazaki Hayao”,就是知名的吉卜力工作室與宮崎駿,以便擷取他們的畫風。

技法則包含: Unreal engine、Octane render、V-ray render、Frostbite Engine 等可能需要具備 3D 知識人員才會熟知的名稱,當了解更多風格畫派、畫家、技法與專業知識時,可以掌握的精確度則會愈高。

因此,環繞 AI 生成藝術的周邊便油然而生,包括:promptoMANIA、Prompter、Lexica 這樣的支援工具愈來愈多,目的都是在協助創作者盡快得到想要的結果。AI 生成藝術滿足了許多人創作的慾望,將作品轉換,達成人生第一個繪本、漫畫、T-Shirt、泳衣、桌遊及滑板等。

以創作面而言,AI 生成藝術撫慰了許多人的心,曾經在網路遇到一位國外的網友,他年紀很大了,並患有癌症、關節炎等多項疾病,行動不便連提起畫筆的氣力都沒有,他說好在有AI 生成藝術,讓他可以有自己的創作天地。

許多人質疑 AI 生成藝術是否是自己創作的「作品」?同樣一位國外網友 Tim Eilers 曾經在Midjourney AI 社群 Discord 公開說:

"當年 Photoshop 出來的時候,大家以為電腦會自己創作。這樣的討論也同樣發生在攝影剛出來的時候,只要花一秒鐘按下快門,而不是用畫筆與畫布花上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創作。"

 

同樣挑戰攝影作品是否為藝術作品?我相信國家地理雜誌封面《阿富汗女孩》的形象是如此深植人們的心中,這份感動與價值相信已達到藝術的認可。
這股 AI 藝術的創作風潮,個人觀察到兩個重要現象:
一、多數使用者在美感與視覺藝術上集體提升,你所記錄的作品就是成長最好的證明。

例如:圖二是作者憧憬的蝙蝠俠,初期使用 Midjourney 所創作的作品,圖三則是不眠不休兩個月後,用文字繪製 DC 系列人物。





二、社群再次成為重要的鏈結與知識的傳遞。AI 生成藝術最直接的受惠者是設計師,尤其是視覺傳達相關。


首先,自己生成的作品在該平台授權下,是被允許商用,這當然還要考慮到肖像權及商標權等,但可能直接衝擊到圖庫業者。其次,在 Midjourney 的 Community Feed 就像是知名網站 Artstation 的平行宇宙,差別在於 Artstation 上面都是專家及高手,而 Midjourney的 Community Feed 則是以平民居多,但我認為他們在這個宇宙中也是高手。


AI 生成藝術的誕生不會加速設計產業的毀滅,反會增加行業的發展與進步,雖然競爭激烈,但基於誰的作品更好、更驚人,如此對數位工具的學習需求反而會增加,達到真正多媒體設計(Multi-media Design)時代的來臨。


第二,在 Midjourney AI 的國際社團中,有位叫做 Kris Kashtanova 的網友,她出生於蘇聯現居美國紐約,是早期在社團發表 AI 漫畫作品的作者之一,她的漫畫純粹透過網友的無償協助,被翻譯至少 10 國以上的語言,目前還在增加中。


有些電影製片人正在與 Kris Kashtanova 接觸,計畫將她的作品拍成電影,而這些事僅在短短的 2 個月內發生,連她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。


由於 AI 生成藝術的變化太快,許多舊的資訊及知識無法及時趕上,因此有賴社群的鏈結,將有意義的對話、有價值的知識及許多好人大大都串在一起,形成一個網絡,讓你的作品即時在世界曝光,至少在 15 萬人面前,甚至是百萬。


Google 也有自己的 AI 藝術引擎—Imagen,但由於 Google 有道德倫理及社會議題上的疑慮,因此未開放大眾使用。這也是目前 AI 生成藝術在道德與法律上有待討論的議題。


另一方面,AI 生成藝術也有所謂的禁區,俗稱 N.S.F.W (Not Safe/Suitable For Work),意指不適合在工作場合出現的內容,直接聯想就是 18 禁內容。目前多數的商用服務平台,都是禁止 NSFW 的,並且有相關嚴格的禁令,嚴重的話永久停權。
不過,在開源與共享的 GitHub 及 Google Colab 則是可以找到相關的程式進行操作,還是有賴於個人的操守自律。筆者在以下幾點,分享 AI 生成藝術使用上的觀念:


不要期望 AI 會把完整的畫面獻給你,而是以元素(Elements)的方式看待,就像是拆件的觀念,這會有助於建構最後作品的完整度。


AI 是夥伴(Partner)不是工具,AI 跟以往的電腦輔助設計不同,它會與你互動並透過視覺合成的方式,協助你擴展視覺經驗進而帶動創意思考,我稱之為 AI 協同設計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llaborative Design)。


我們鼓勵持續的創作行為,而非僅是技術熟練度的追求。在創作的過程中,願人們可以找到心靈與精神的寄託。


AI 遲早要介入人類生活,也包含創作,未來將會有更多的 AI 技術投入,因此舊有的法條應該被重新審視,用開放的思維,協助人類往前邁進。


最後,人類的進步一直以來高度依賴「模仿」,從自然與事物中學習與累積,無論是藝術或是科學上的成就。事實上,我們沒有「創造」任何東西。


我們只是將既有的東西、現象與思維等重新解構與重構,AI 所為也是。因此,我們「創造」了藝術與事物(Things),AI 亦是。當你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時候,可以透過 AI 讓它了解,然後它會回饋你,一來一往之間互相成長,AI 正也是如此。


責任編輯:Anny
核稿編輯:Mia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