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這一代設計師,就站在一個時代交替的懸崖邊。過去,我們遵循「形隨機能」的現代主義信條,擁抱「使用者中心」的人本精神。這些原則曾是我們的北極星,但天際線正在改變。我們正踏入一個全新的智慧擴增設計(Intelligence-Augmented Design) 的時代。
長久以來,我們的價值體現在純熟的技術、對形式的敏感度以及對人性的洞察。如今,這些價值並未消失,而是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槓桿。AI 不是來取代設計師的工具,而是將設計師從「執行者」的角色中徹底解放,使其成為「創造力與策略的指揮官」。以下是我從實踐與設計教育中看到,正在發生的五個根本性轉變,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的設計未來。
一、工作室的解構
從協作團隊變成創意指揮中心。過去我認為的設計工作室,是充滿草圖、模型、材料和激烈討論的物理空間。現在存在人工智慧的工作室,更像是一個安靜的指揮中心,核心團隊規模精簡,但協作網路是無限的。設計總監不再管理一個「團隊」,而是指揮一個由無數個 AI 代理人組成的「虛擬管弦樂團」。
一個 AI 專門負責即時分析全球供應鏈的材料成本波動,另一個則 24 小時不間斷地抓取社交媒體上的使用者回饋,並將其轉化為情感趨勢圖。還有一個,能提出概念的數分鐘內,生成數百種符合製造公差的可行性結構。一般與人類同事的工作,是定義「為何而做」的策略,是進行「應不應該」的辯論(或簡稱吵架),並在 AI 提供的海量可能性中,憑藉人類獨有的品味與直覺,進行決策。設計的價值,正從繁重的執行,轉向精準的遠見。
二、意圖的精煉
從手繪草圖到可執行的語言。長久以來,設計師最大的挑戰,是如何將腦中的模糊意象,轉化為可被理解、可被製造的具體形式。這條路徑充滿了妥協。如今,主要設計工具,不再是數位板上的筆,而是結構化的、充滿意圖的「語言」。
我們用「Vibe Coding」這樣的自然語言對話,開啟創意,探索可能性。但真正的專業分野,體現在對「Parser Prompting」的精通。這是一種將設計師的「意圖」進行語法化、結構化的技藝。我不再只是說「我想要一個有未來感的椅子」,而是能編寫出 //style <brutalism+organic> //material <recycled_polymer+forged_carbon> //constraint <flatpack_shipping> //target_user <gen-z_urban_dweller> 這樣的精準指令。這不僅僅是溝通,這是將品牌基因、使用者需求、製造限制等複雜變數,直接注入生成過程的「基因編輯」。手藝沒有消失,它只是進化成了更高維度的「指令工藝」。
三、靜態的終結
在第四維度中進行原型設計。一張精美的渲染圖曾是我們工作的終點,連Keyshot也不得不轉型人工智慧渲染因應發展未來。慢慢地設計師已不再提交 JPG 或 PDF 作為設計提案。我們的交付物,是可互動的、在時間維度中展開的「動態模擬」。
藉由影片生成工具,我能在設計初期就創造出數十個產品在真實情境中的「行為短片」。使用者如何開箱?產品在不同光線下的質感變化?它摔落時的動態是否優雅?這些過去需要昂貴實體模型才能驗證的問題,如今在概念階段就能被視覺化、被討論。這讓我們能更早地獲得來自客戶、來自使用者的回饋。我們設計的,不再僅僅是一個物件 (Object),而是它在生命週期中的完整劇本 (Narrative) 與行為 (Behavior)。
四、認知的解放
從資訊處理到智慧統合。過去設計師將其大量虛耗在資訊處理上,例如:市場調查、競品分析、使用者訪談紀錄。如今,設計師可以將分析性、重複性的認知負擔,外包給 AI。
設計師還可以部署自動化代理人,如同不知疲倦的感測器,時刻掃描著市場的脈動,就像監控股票市場。它告訴我,某個次文化群體中正在流行一種新的色彩搭配。它警告我,競爭對手的一項專利申請可能預示著其下一步的產品方向。AI 呈現給我的是統合後的洞察與異常訊號,它完成「What」的整理,從而延伸(Agent)去思考「So What?」和「What If?」。設計師的角色,正從一個勤奮的「研究員」,蛻變為敏銳的「文化詮釋者」與「機會發現者」。
五、全新的天職
演算法倫理與負責任的創造。當我們能在一小時內生成一千種設計方案時,一個嚴峻的問題也隨之而來:我們該選擇哪一個?標準是什麼?當 AI 的建議可能隱含著從訓練資料中學來的偏見時,誰來扮演那個警覺的守門人?
這引出了我認為當代設計師最重要、也最不可推卸的責任:擔任「演算法的倫理審計師」。這聽起來很八股,但還是必須質疑 AI 的黑盒子,追問其靈感來源的合法性,警惕其決策可能對社會產生的非預期後果。未來的設計規範,不僅僅關乎人體工學和安全標準,更關乎資料隱私、演算法的公平性與透明度。為一個產品進行設計,如今也包含了為其「倫理足跡」進行設計。這不是額外的工作,這是設計的核心本身。
我們正處於一個最好的時代。事實上,AI 並沒有讓設計變得更簡單或更廉價,它只是淘汰了平庸,並將創造力的天花板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我們專業信條也將改變如下:
1、系統性地將重複勞動自動化。
2、精通以意圖驅動的結構化語言。
3、永遠以動態的、體驗式的思維進行創造。
4、將自身定位為創意見解的統合者,而非資訊的搬運工。
5、將倫理思辨置於所有設計決策的核心。
演算法的文藝復興已經到來。未來不屬於那些只會使用軟體的人,而屬於那些能駕馭智慧、詰問系統、並以深厚的人文關懷與同理心,去指揮這股超凡力量的「設計建構師」。而我們,正是這場變革的奠基人。
20250718 寫於Amsterdam